天才一秒记住【搜旺小说】地址:https://www.souwangzhi.com
小陈把自己包的食饼筒递给陆帆,“热乎的才好吃。”
陆帆接过食饼筒,咬了一口。
面皮的韧劲裹着各种馅料的香味,首先尝到的是炒肉丝的鲜,带着点酱油的咸香;然后是蛋丝的香,细腻柔软;豆芽的脆和笋丝的鲜混在一起,口感丰富;虾仁的甜和蛏子的鲜在嘴里散开,带着大海的味道;最后是油条碎的酥,增加了层次感。
热乎的馅料烫得舌头微微发麻,却舍不得停口,一口接一口,很快就把一个食饼筒吃完了。
“好吃吧?”
小陈得意地问,自己也咬了一口自己包的食饼筒,嘴角沾了点油条碎,“我就说我包的最好吃。”
陈婶走过来,递给陆帆一张纸巾:“慢点吃,还有很多,不够再包。”
她自己也包了一个,递给陈阿公:“阿公,你也吃,这是你爱吃的笋丝和虾仁,我多放了点。”
陈阿公接过食饼筒,慢慢吃着,眼神又变得悠远:“以前我小时候,只有过节才吃得到食饼筒。
那时候家里穷,馅料没这么多,只有炒肉丝、蛋丝和豆芽,有时候会加一点豆腐干丝,就算是过年了。
我父亲会跟我说戚家军的故事,说我们温岭人能过上安稳日子,都是戚将军和士兵们用命换来的,吃食饼筒的时候,不能忘了他们。”
陈叔喝了口啤酒,说:“现在日子好了,想吃食饼筒随时都能做,可阿公还是坚持,每次做食饼筒都要跟我们讲戚家军的故事,说不能忘了老祖宗的恩情。
前几年村里修祠堂,阿公还带头捐了钱,在祠堂里挂了戚将军的画像,每年清明都组织村里人去祭拜。”
陆帆看着陈阿公,他的头发花白,脸上满是皱纹,却眼神坚定。
他突然明白,食饼筒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传承——传承着百姓对英雄的敬意,传承着军民同心的精神,传承着一代又一代温岭人的记忆。
中午的时候,邻居们也来了。
隔壁的王阿婆端着一碗刚炒好的香菇丝,笑着走进来:“阿嫂,我炒了点香菇丝,加在食饼筒里鲜得很。”
对面的李叔拎着一袋子刚买的橘子,说:“刚从橘子园摘的,甜得很,吃完食饼筒吃个橘子解解腻。”
还有村里的张老师,带着自己的儿子,说:“听说陆帆老师在写美食书,特意来看看,想让陆帆老师把我们温岭的食饼筒写得详细点,让更多人知道。”
院子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大家围坐在桌子旁,一边包食饼筒,一边聊天。
王阿婆跟陈婶聊起了家常,说自己的孙子在杭州工作,每次打电话都要问“奶奶,你有没有做食饼筒”
;李叔跟陈叔聊起了海鲜的价格,说最近蛏子丰收,价格便宜了不少;张老师跟陆帆聊起了温岭的历史,说除了戚家军,温岭还有很多历史故事,比如新河所城、石塘古镇,都值得写进书里。
小陈和张老师的儿子玩起了游戏,两人拿着食饼筒的面皮,比赛谁擀得圆,输的人要给赢的人剥橘子。
院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桂花的香气混着食饼筒的香味,飘得很远很远。
下午的时候,陆帆跟着陈阿公去了村里的祠堂。
祠堂在村子的中心,是一座青砖黛瓦的老建筑,门口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陈氏宗祠”
西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
走进祠堂,首先看到的是正中间挂着的戚将军画像,画像里的戚将军穿着铠甲,眼神坚定,手持宝剑,正气凛然。
画像下面摆着一张供桌,上面放着水果和点心,还有几个食饼筒,应该是刚放上去的。
“每次做食饼筒,我都会来这里,给戚将军摆上几个,”
陈阿公走到供桌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要是没有戚将军,我们温岭人说不定还在受倭寇的欺负,哪有现在的好日子。”
他指着画像旁边的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字,“这上面刻的是戚家军在温岭抗倭的故事,有新河保卫战、花街之战,还有长沙之战,每一场仗都打得很惨烈。”
陆帆走到石碑前,仔细看着上面的字。
石碑上的字迹有些模糊,但还能看清大概内容:“嘉靖西十年,倭寇犯新河,戚将军率部驰援,百姓送食饼筒为军粮,士兵奋勇杀敌,倭寇大败……”
陆帆掏出相机,拍下了石碑和戚将军的画像,心里充满了敬意。
从祠堂回来,陆帆跟着陈婶学做食饼筒的面皮。
陈婶告诉他,以前的面皮比现在的厚,因为要方便士兵携带,不容易破;现在的面皮薄,是因为更注重口感。
她还教陆帆如何判断面皮是否擀好:“把面皮举起来,对着光看,能看到淡淡的影子,就是擀好了,太厚了没口感,太薄了容易破。”
陆帆按照陈婶说的,擀了一张又一张,慢慢的,他擀的面皮越来越圆,越来越薄,也越来越有韧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