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搜旺小说】地址:https://www.souwangzhi.com
。
庆功宴上,余惟却悄悄离席,独自走到莫高窟第220窟前。
洞内壁画斑驳,但仍可见飞天手持琵琶、横笛起舞的盛景。
他打开随身录音笔,播放了一段剪辑过的音频:从城市扫帚声开始,接贵州侗寨的《别郎歌》,转入云南傈僳族喊魂调,再叠加上青海湖“湖之心跳”
与秦岭熊猫哀鸣,最后归于敦煌沙鸣中的佛乐高潮。
声音流淌而出的瞬间,奇异的事发生了??壁画上的乐器似乎轻轻颤动了一下。
一支断裂多年的琵琶弦,在无风状态下自行绷紧,发出一个清越的泛音。
守夜人老李惊得差点摔了手电筒:“这……这不可能!
这墙至少五百年没出过动静了!”
余惟却笑了。
他知道,这不是灵异事件,而是共振。
这些颜料、矿物、胶质与岁月共同构筑的墙体,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声学容器,封存着千年前画师耳边的真实乐音。
而今,当代采集的声音携带相同频率归来,唤醒了沉睡的记忆。
他写下新的提案:《基于声学共振原理的文化遗产活化技术研究》,主张通过对遗址环境声场的逆向建模,重现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空间音响效果,使观众不仅能看,更能“听见”
过去。
项目获批后,首个试点选在西安兵马俑一号坑。
考古学家一直困惑于为何陶俑耳部结构异常发达,鼓膜位置雕刻精细到毫米级别。
余惟推测,这或许意味着秦代已有成熟的声学认知,甚至可能存在某种仪式性集体诵唱活动。
他们在坑道上方架设三维声场还原系统,结合出土编钟、埙、鼓的测音数据,重构出一支推测为“秦陵守陵祭歌”
的乐曲。
当音乐响起时,意想不到的现象出现了:部分陶俑表面涂层开始产生微弱荧光反应,集中在面部与耳廓区域。
经检测,发现彩绘中含有微量夜光矿物,其激发条件正好匹配特定声波频率。
这意味着??两千年前的人们,可能曾在深夜举行过一场无声胜有声的祭祀:乐师奏响特定旋律,陶俑“醒来”
,在黑暗中隐隐发光,宛如亡灵归位。
消息传出,举世震惊。
CNN报道称:“中国人不仅复活了历史,还让它开口说话。”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欢迎这种“复活”
。
某天夜里,工作室突遭黑客入侵,所有原始录音文件被加密锁定,屏幕上只留下一行字:“有些声音不该被唤醒。”
余惟没有报警。
他盯着那句话看了很久,忽然想起林晚曾说过的话:“高原上的牧民相信,某些声音一旦被重复播放,就会吸引原本属于另一个世界的注意力。
他们称之为‘开窗’。”
他连夜检查备份服务器,发现一段从未发布过的录音自动启播??那是他在长岭镇卫生所旧址第一次采集到的墙体低语。
但在最新版本中,多了一句原先不存在的话:
“别再挖了,后面还有更深的坟。”
他浑身一凛。
随即注意到音频波形末端藏着一段极短的摩尔斯电码,解码后只有两个词:**小心回声**。
第二天,他接到全国人大社建委紧急通知:《声音权益保护条例》草案审议过程中,多个部门提出异议,认为“公共声音遗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