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搜旺小说】地址:https://www.souwangzhi.com
他目光扫过朱瞻基手里的算筹,忽然嗤笑一声,语带调侃,“大侄子不去练弓,倒学起账房先生来了?”
朱瞻基刚要反驳,就见朱瞻墭抱着雪莲啃得正欢,根须上的泥蹭得满脸都是,活像只刚从雪地里刨食的小獾。
“二叔你看,”
他指着弟弟嘴角的渣,“这才是真正的‘食髓知味’。”
朱高煦被逗得大笑,笑声震得梁上积雪簌簌落下,正好掉进他刚解下的头盔里,融成一汪水。
年终岁末,凛冽寒风裹挟着纷飞大雪,将紫禁城装点得银装素裹。
各部门的奏报像雪片般飞进东宫,厚厚的积雪压弯了宫檐下的冰棱,却压不住暖阁内此起彼伏的算盘珠响。
朱瞻基跟着朱高炽在暖阁里核对账目,案头摞着尺余高的卷宗,烛火在“郑和下西洋损耗清单”
上跳动,每笔开销都用朱笔圈注。
宣德炉里龙涎香袅袅,混着墨香在暖阁中弥漫,朱瞻基指着其中一项,指尖划过泛黄的宣纸上工整的蝇头小楷:“苏木、胡椒、象牙...”
他目光灼灼,“这些从西洋换来的东西,在国内能卖出十倍价钱,其实不算亏。”
朱高炽咳嗽着点头,帕子上的淡红被烛火映得发暖,案头的官窑青瓷茶盏里,枸杞在茶汤中沉沉浮浮:“但也不能无休止耗费,得像你母亲织布那样,有收有放。
治国之道,贵在权衡。”
除夕夜,奉天殿内红烛高照,金丝楠木柱上缠绕的朱漆金龙在光影中仿佛要破壁而出。
守岁宴上,朱棣举着金杯笑道:“今年皇太孙处理山东蝗灾有功,赏!”
随着一声清脆的铜铃响,八名内侍抬着鎏金漆盘鱼贯而入,锦盒里,一柄镶嵌宝石的玉如意静静躺着,绶带用的正是张小小新织的“福寿纹”
经纬缎。
朱瞻基接过时,触到缎面暗藏的银丝——那是用郑和带回的西洋银线混纺的,在烛光下泛着奇异的蓝光,恍若将整片深海的幽邃都织进了绸缎。
朱瞻墭坐在朱棣膝头,虎头靴踢蹬着御案,手里抓着御膳房的桂花糕到处抹,龙袍前襟的十二章纹被蹭得模糊。
当他把块糕点塞进朱高煦嘴里时,素来严厉的皇叔竟难得没瞪眼,只是咬糕时的动静太大,差点咬到小家伙的手指。
“这小子,”
朱高煦含糊不清地说,碎屑沾在胡须上,“比他爹小时候胆大。”
一旁的朱高燧笑得打翻了青玉酒盏,酒水在金砖地上蜿蜒,倒映着满堂摇曳的宫灯,将这场皇家盛宴的热闹与温情,都晕染进了岁末的夜色里。
大年初一的朝贺仪式上,朱瞻基身着蟒袍,跟着朱棣接受百官朝拜。
晨光透过雕花窗棂,在他腰间的玉双鱼符上流转,忽然想起昨夜母亲的话:“帝王之道,如这经纬缎,既要经纬分明,也要懂得屈伸。”
礼毕后,他特意去了趟织锦学堂,见工匠们正用郑和带回的苏木染线,染出的红色比往年鲜亮许多,像极了他箭靶上的红心。
上元节的灯会上,朱高煦非要和朱瞻基比射灯谜。
箭靶是用经纬缎缝制的,每个灯影里都藏着个字谜。
朱高煦一箭射穿“武”
字灯,却见里面飘出张纸条:“力能扛鼎,不及细嗅蔷薇。”
朱瞻基笑着射出第二箭,正中“文”
字灯,落下的纸条写着:“笔能安邦,亦需弓马护航。”
朱棣在一旁看得抚掌大笑:“这正是我大明的传承!”
朱瞻墭提着盏老虎灯,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忽然被盏走马灯吸引——上面画着郑和宝船的图样,桅杆上缠着经纬缎的绳结,随着灯影转动,竟像真的在乘风破浪。
他伸手去抓,灯笼摇晃着撞在朱高煦腿上,烛火熄灭时,众人发现灯罩内侧竟粘着片蚕宝宝的茧,不知是何时被小家伙塞进去的。
开春后,郑和的奏报再次快马加鞭送至京城,称在忽鲁谟斯国发现一种奇特的棉花,其纤维较之江南棉花更为细长柔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