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搜旺小说】地址:https://www.souwangzhi.com
他把面团提起来,面团能拉得很长,却不会断,“这样的面团才算揉好了,有筋性。”
揉好的面团要放进竹筐里醒面,竹筐是柳编的,带着天然的柳木香气,“第一次醒面要半个时辰,得放在阴凉的地方,不能晒太阳,不然面团会发酸。”
他指着旁边的竹筐,里面放着一个醒好的面团,比原来大了一圈,用手轻轻一按,面团会慢慢弹回来,像有弹性的海绵。
醒好面之后,要把面团擀成薄片。
中年人拿起擀面杖,擀面杖是枣木做的,表面被磨得光滑,两端还包着铜箍,“这擀面杖是我爷爷传下来的,用了几十年了,枣木硬,擀面团时不会弯。”
他把面团放在案板上,双手握住擀面杖,从面团的中间向两边擀,力度均匀,面团渐渐变成一张薄如纸的面皮,能隐约看到案板的木纹,“面皮要擀得均匀,不能厚一块薄一块,不然烤的时候会有的熟有的生。”
擀好的面皮要刷上一层猪油,猪油是乳白色的,装在一个青花瓷碗里,“猪油要用猪板油熬,加一点冰糖,熬的时候要小火,不然会糊。”
他用刷子蘸着猪油,均匀地刷在面皮上,猪油的香气立刻浓了几分,“刷猪油是为了让酥饼有层次感,烤出来之后能一层一层剥着吃。”
刷完猪油,要撒上一层绵白糖和白芝麻,“白糖要用绵白糖,不容易结块,撒的时候要均匀,不然有的地方甜有的地方淡;芝麻要选白芝麻,提前在锅里炒一下,炒到微黄,这样才香。”
接着他把面皮从一边卷起来,卷成一个圆柱形,用手轻轻按压,让面皮粘在一起,然后用刀切成小块,每一块大概有拳头大小,“每一块的大小要一样,这样烤的时候受热均匀。”
切好的小块要揉成圆球状,再用擀面杖擀成小饼,小饼的厚度大概有半厘米,“太厚了烤不熟,太薄了容易烤焦,这个厚度刚好。”
第二次醒面要一刻钟,醒好的小饼会比原来大一点,表面变得光滑,“醒面是为了让面团里的面筋松弛,烤的时候不会回缩。”
醒好之后,把小饼放进烤炉里,烤炉里铺着一层果木炭,是枣木炭,“枣木炭火力稳,烤出来的酥饼有枣香。”
温度要控制在两百度左右,中年人用手在炉口上方试了试温度,“不能太高,太高了外皮会焦,里面还没熟;也不能太低,太低了酥饼会变软,不脆。”
烤十分钟后,把小饼取出来凉一会儿,“凉一会儿是为了让酥饼的外皮定型,然后再放进炉里烤五分钟,这样外皮会更脆。”
他打开炉门,一股更浓郁的香气涌出来,炉里的酥饼己经变成了金黄色,外皮上的芝麻泛着油光,像撒了一层碎金子。
“好了,现在可以吃了。”
中年人用长筷子夹起一块酥饼,递给陆帆,“小心烫,刚出炉的,温度高。”
陆帆接过酥饼,入手时能感觉到热度透过指尖传来,他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外皮立刻“咔嚓”
一声裂开,酥皮的碎屑像雪花一样落在盘子里。
第一口是外皮的脆,带着芝麻的焦香,牙齿咬下去时,酥皮在嘴里散开,像吃了一口酥松的雪花;第二口是内里的软,面团发酵得刚好,带着麦香,不会干噎;第三口是糖浆的甜,绵白糖融化后变成了透明的糖浆,裹在软面里,甜而不腻,混着猪油的醇厚,三种味道在嘴里融合,让人忍不住想再咬一口。
“怎么样?没让你失望吧?”
中年人坐在对面,手里端着一杯绿茶,茶叶是宿迁本地的碧螺春,茶汤清澈,“很多人都说,我这酥饼比小时候吃的还香,其实就是没偷工减料,该有的步骤一步都不少。”
邻桌的一位老人听到他们的对话,笑着放下手里的搪瓷杯,杯子上印着“宿迁化肥厂”
的蓝色字样,杯口有些磨损,是常年使用的痕迹。
“小伙子,你是第一次来宿迁吧?”
老人穿着灰色的中山装,中山装的扣子是黑色的塑料扣,领口有些发白,“王师傅的乾隆贡酥在宿迁可是出了名的,我小时候跟着我爷爷来买,那时候才五分钱一个,要排队才能买到。”
老人的头发花白,梳得很整齐,用一根黑色的发簪固定着,说话时带着几分回忆的神色,“那时候项王故里还没这么热闹,就一条小街,王师傅的爷爷就在这儿摆摊,烤炉就放在路边,冬天的时候,我们都围着烤炉取暖,等酥饼出炉。”
陆帆好奇地问:“大爷,以前这乾隆贡酥是不是只有有钱人才能吃得起?”
他放下手里的酥饼,拿起笔记本,准备记录老人的回忆。
老人摇摇头,喝了一口茶,“以前是贡品,清朝的时候,普通人确实吃不到,只有当官的才能吃到。
后来清朝灭亡了,这手艺就传到了民间,成了老百姓都能吃得起的小吃。”
他的手指轻轻敲着桌面,“我小时候过年,我妈都会提前几天来排队,买几块酥饼,给我和弟弟分着吃。
那时候觉得,这酥饼比肉还好吃,每次都舍不得吃,要一点一点掰着吃。”
他指着窗外的项王故里,“你看,现在来宿迁旅游的人多了,王师傅的酥饼也成了特产,很多人都带着回去给亲戚朋友尝,这手艺也算没白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