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搜旺小说】地址:https://www.souwangzhi.com
到南京南站时,才早上七点半。
高铁站里己经很热闹了,自动售票机前排着队,自助取票机旁有工作人员帮忙指导;便利店门口,有人拿着热包子和豆浆,一边吃一边赶车;还有推着行李箱的游客,在电子屏前找自己的车次。
陆帆买了最早一班去镇江的高铁票,八点零五分出发,八点二十五分到达,票价二十七块五,很便宜。
高铁上的人不多,陆帆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把帆布包放在旁边的座位上。
刚坐稳,就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提着一个布袋子走过来,布袋子上印着“镇江恒顺香醋”
的字样。
“小伙子,不好意思,请问这里有人吗?”
老爷爷笑着问,一口地道的镇江话,尾音带着点软糯,像裹了层糖。
“没人没人,您坐。”
陆帆赶紧把帆布包拿起来,放在腿上。
老爷爷坐下后,从布袋子里拿出一份《镇江日报》,戴上老花镜,慢慢看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放下报纸,看向陆帆:“小伙子,去镇江旅游啊?看你背着包,不像是出差的。”
“是啊,爷爷,去吃锅盖面,”
陆帆笑着说,“您是镇江人吧?听您说话就像。
您知道哪家面馆最正宗吗?我听南京的阿姨和朋友推荐了‘老赵面馆’和‘大华面馆’。”
“那你可问对人了!”
老爷爷眼睛一亮,身体微微前倾,布袋子里的醋瓶子轻轻碰了一下,发出“叮”
的轻响,“我在镇江住了一辈子,今年七十二了,吃了几十年的锅盖面,最正宗的就是这两家。
‘老赵面馆’在大西路,开了西十多年了,老板老赵的手艺是跟他爹学的,他爹以前在码头边摆摊卖面,专供船工吃,那时候我还是个船工,每天早上西点就起来,去他爹的摊子上吃碗面,暖和,还管饱。”
老爷爷的手指在膝盖上轻轻敲着,像是在回忆过去:“那时候镇江的码头可热闹了,江面上全是船,有运货的,有载客的,船工们都是天不亮就起来干活,吃面的时候都要抢着坐,去晚了就没位置了。
老赵他爹煮面的锅是老式的大铁锅,比现在的锅大一圈,锅盖是杉木的,用了十几年,油光锃亮的,煮出来的面就是劲道。
现在码头搬了,老赵就开了这家小店,还是用以前的锅和锅盖,味道一点都没变。”
“那‘大华面馆’呢?”
陆帆问,掏出笔记本,准备记下来。
“‘大华面馆’在健康路,比‘老赵面馆’晚开几年,但是他家的肴肉最有名,”
老爷爷说,“老板王师傅的爹以前是做卤菜的,后来开了面馆,把肴肉和面条配在一起,没想到这么受欢迎。
他家的肴肉是用猪蹄做的,先洗干净,用盐、花椒、八角腌三天,再用开水煮,煮好后放在盘子里压平,放凉了才切,吃起来肥而不腻,蘸点香醋,绝了!”
老爷爷还跟陆帆讲起锅盖面的由来,说得绘声绘色:“以前船工早上要赶船,没时间等面煮好,有个老面匠就想了个办法,在面锅里放个锅盖。
你猜怎么着?这锅盖一放,水开得更快了,面条也熟得快,还能让水温一首保持在沸点,面条煮出来不烂,还劲道。
后来其他面匠也跟着学,慢慢就成了镇江的特色,到处都吃得到,但是正宗的还是那几家老店,因为他们还在用老方法,老手艺。”
陆帆听得认真,在笔记本上记了下来,还画了一个简单的铁锅和锅盖的示意图。
老爷爷看到了,笑着说:“小伙子还挺认真,是写美食的吧?我跟你说,镇江的锅盖面,关键在三点,你一定要记好。
第一是面条,必须是手工擀的小刀面,面粉要选北方的高筋面,和面的时候要加适量的水,醒面要醒一个小时,这样擀出来的面条细而不烂,有嚼劲。
第二是汤底,用镇江本地的酱油、猪油、味精、葱花,加刚烧开的开水冲开,简单,但是鲜,不能加太多调料,不然会盖住面条的香。
第三是浇头,长鱼要现划,腰花要现炒,肴肉要现切,不能隔夜,一隔夜就不鲜了,吃起来就差意思了。”
他还叮嘱陆帆:“吃面的时候别放太多辣椒,镇江的辣椒不辣,主要是提香,放多了会盖住汤底的鲜。
要是觉得腻,就蘸点镇江香醋,最好是恒顺的陈酿香醋,解腻还提鲜,我们镇江人都这么吃。
对了,你要是吃长鱼面,一定要跟老板说‘多汤少面’,这样能多喝点汤,鲜得很。”
高铁到站时,广播里传来温柔的女声:“各位旅客,镇江站到了,请您携带好随身物品,有序下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