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搜旺小说】地址:https://www.souwangzhi.com
清晨的义乌还裹着一层淡淡的薄雾时,陆帆己经背着双肩包站在了高铁站的检票口。
前一晚整理素材到深夜,笔记本上还留着中东香料与义乌红糖的味道印记——那是阿卜杜送的藏红花样品和刘叔塞的红糖麻花碎屑,混在纸页间,成了“全球味蕾”
与“本地匠心”
的奇妙联结。
他低头看了眼手机,屏幕上是昨晚查好的金华攻略:婺江边的老城墙、八咏楼的晨景,还有最重要的——位于城东的“金氏火腿坊”
,一家传承了六代的老字号,据说还保留着最传统的手工火腿制作工艺。
高铁缓缓驶出义乌站,车窗外的风景从密集的物流园区渐渐变成了开阔的稻田。
西月的江南,稻田里刚插上新秧,嫩绿色的秧苗顺着田埂铺展开,像一块被风吹皱的绿绸。
偶尔能看到几座白墙黛瓦的村落,村口的大樟树下坐着纳凉的老人,手里摇着蒲扇,旁边放着一碗冒着热气的茶——那场景让陆帆想起了嘉兴的老巷,却又多了几分浙中丘陵地带的厚重感。
“金华站到了,请下车的乘客携带好随身物品……”
广播声响起时,陆帆己经能看到远处的婺江,江水是淡绿色的,像被两岸的樟树染过色,江面上有几艘渔船缓缓驶过,渔民正弯腰收网。
走出车站,一股不同于义乌的气息扑面而来——没有了国际商贸城的多元香料味,取而代之的是淡淡的咸香与酒香,那是金华火腿特有的味道,混着路边酥饼摊飘来的芝麻香,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这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
打车去城东的路上,出租车司机是个五十多岁的金华本地人,姓吴,说话带着温和的婺语口音:“小伙子是来旅游的吧?要去金氏火腿坊?那可是我们金华的老字号,我爷爷那辈就吃他们家的火腿,现在还在做手工的,不容易啊!”
吴师傅指了指窗外掠过的婺江大桥,“你看那婺江,以前婺商就是靠这条江,把金华火腿运到杭州、上海,甚至运到国外去,那时候火腿可是贡品,比现在的奢侈品还金贵!”
陆帆笑着问:“吴师傅,您平时吃火腿都怎么吃啊?是炖菜还是生吃?”
“我们本地人吃火腿讲究得很!”
吴师傅眼睛一亮,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生吃要选三年以上的老火腿,切片蘸点蜂蜜,香得很;炖菜就用两年的,炖豆腐、炖鸡汤,不用放别的调料,光火腿的鲜味就够了;还有做火腿酥饼,把火腿切成丁,和梅干菜混在一起做馅,咬一口酥掉渣,那才叫绝!”
吴师傅说着,还咽了咽口水,“等下你去金氏火腿坊,一定要让金老爷子给你切几片生吃,保证你忘不了!”
说话间,出租车就拐进了一条窄窄的老巷,巷口挂着一块褪色的木牌,上面写着“火腿巷”
三个大字,字迹是手写的,笔画间还能看到岁月的痕迹。
巷子里的路面是青石板铺的,缝里长着浅绿的苔藓,踩上去“咯吱”
响,像老时光在轻声说话。
两边的房子都是黑瓦白墙,墙上爬满了爬山虎,偶尔能看到几户人家的窗台上摆着腌菜坛子,坛口飘出淡淡的酸味。
“到了,前面那家挂着‘金氏火腿坊’灯笼的就是。”
吴师傅停下车,指了指巷尾的一家店铺。
陆帆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家老式的木门店铺前挂着两盏红灯笼,灯笼上印着金色的火腿图案,门楣上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牌匾,上面写着“金氏火腿坊——始于清光绪年间”
,牌匾边缘有些磨损,却透着厚重的历史感。
付了车费,陆帆背着包慢慢走进巷尾。
刚走到店铺门口,就闻到一股浓郁的咸香,还混着淡淡的酒香,那味道不冲鼻,却很有穿透力,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关于“时间”
的味觉记忆。
店铺的门是敞开的,里面传来“叮叮当当”
的声音,像是有人在翻动什么东西。
“有人在吗?”
陆帆轻轻喊了一声。
“来啦!”
一个洪亮的声音从里屋传来,紧接着,一个穿着蓝色土布褂子的老人走了出来。
老人约莫七十岁,头发花白,却梳得整整齐齐,用一根黑色的发带束着,脸上布满了皱纹,却很精神,尤其是眼睛,亮得像婺江的水。
他手里拿着一把木质的刮刀,刀刃上还沾着些许火腿的油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