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搜旺小说】地址:https://www.souwangzhi.com
南京城60.8%的土地被低山、丘陵与岗地占据,紫金山、幕府山、石头山、牛首山、将军山、栖霞山等山峦环绕,其中紫金山有“龙蟠”
之姿,是南京的重要地理标志,象征着祥瑞与皇权的正统性。
紫金山上的皇陵主要有东吴大帝孙权的蒋陵、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明懿文太子朱标的明东陵。
蒋陵:位于紫金山南麓的梅花山,是南京地区最早的一座六朝陵墓,孙权皇后与宣明太子亦葬于此。
蒋陵古时称孙陵、西陵等,其具
iconicon-uniE086"
>
iconicon-uniE0AF"
>置众说纷纭,明朝朱元璋修建孝陵时,保留了孙陵岗,仅迁移了蒋陵前的一对石麒麟。
明孝陵: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
从洪武十西年开始营建,到永乐十一年完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止,历时32年。
明孝陵的陵寝制度承前启后,首创的陵宫“前朝后寝”
“前方后圆”
布局等,规范着明清两代500多年20多座帝陵建设的总体格局和风貌,1961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作为“中国明清皇家陵寝”
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东陵:是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朱标(懿文太子、孝康皇帝)的陵寝,位于明孝陵陵宫东垣以东约60米处,是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明孝陵的组成部分。
其总体布局与明孝陵相似,但规模较小,历经战火,现仅存前门基址、享殿遗址、排水设施等遗址。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其历史背景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贡献、民国政府的建陵决策及现代建筑理念紧密相关。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临终前留下遗愿“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
为实现其遗愿,民国政府随即成立“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
,启动陵寝建设。
筹备处通过公开征集设计方案,最终选定青年建筑师吕彦首的“自由钟”
式设计方案(象征孙中山先生为唤醒民众、争取自由而奋斗的一生)。
1926年1月,中山陵正式动工,期间因时局动荡(如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曾短暂停工,最终于1929年6月1日举行孙中山先生灵柩奉安大典,陵寝主体工程完成,后续配套建筑(如音乐台、光华亭)陆续建成。
1928年,国民政府为迎接孙中山灵柩到中山陵安葬,专门成立首都道路工程处,负责修建迎榇大道,又名中山大道。
该道路西起下关长江边的中山码头,经海陵门、山西路广场、鼓楼广场、新街口广场,向东出朝阳门(后改名为中山门),首到中山陵,全长约12公里,路宽40米,是南京第一条柏油马路。
1929年,迎榇大道以孙中山先生之名定名为中山大道。
1930年,以南京鼓楼、新街口为节点,分出中山北路、中山路和中山东路三段,后又增辟中山南路,它们共同构成了如今广义上的中山路。
中山陵不仅是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圣地,更承载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精神象征。
其建筑融合了中国传统宫殿式风格与西方现代陵园设计理念,陵前392级石阶(象征当时中国的3.92亿人口)、祭堂内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及《建国大纲》刻石等,均体现了对先生“三民主义”
理想与革命事业的传承,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纪念辛亥革命历史的重要地标。
中山陵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核心圣地,是连接两岸同胞的重要精神纽带,对两岸关系的核心影响在于凝聚共同历史记忆、传承“一个中国”
共识与推动民族精神认同。
1.共识基础:两岸均认同孙中山先生“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
的身份,都视其为推动中国近代化、追求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的精神象征。
中山陵作为先生陵寝,是两岸共同缅怀其“三民主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