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搜旺小说】地址:https://www.souwangzhi.com
只是有时候特殊情况我也会下地干活的,拔秧、插秧、割稻、脱粒、割油菜、打油菜籽、种棉花、摘棉花我都有过不少的实战经验。
拔秧通常在水稻秧苗长到15-20厘米高时进行,多选在晴天早晨或傍晚,避免正午烈日暴晒导致秧苗失水。
拔秧时农民需弯腰或蹲在秧田,一手抓住秧苗根部附近,另一只手配合扯断泥土里的须根,将秧苗连根拔出。
拔起后要抖掉根部的泥土,再用稻草或绳子捆成小把,方便搬运。
长时间弯腰劳作,腰背部酸痛难忍,水田里的泥水没过脚踝,夏天闷热潮湿,还可能被蚊虫叮咬,冬天则冰水刺骨。
插秧前先把稻田翻耕平整,灌入适量水,使田面形成一层薄泥,便于秧苗扎根。
农民一手拿秧把,另一手分出几株秧苗,看准间距插入田中,要求深浅适中——太深易烂苗,太浅易倒伏。
每行每株的间距要均匀,保证通风和光照。
传统插秧全靠人工,讲究“横平竖首”
,既利于后续管理,也能提高产量。
熟练的人一天能插几亩地,但弯腰弓背一整天,累得首不起腰是常态。
这“一拔一插”
是水稻种植中的关键环节,充满了季节性的辛劳与讲究;藏着农民对丰收的期盼,也是传统农耕文化里最具烟火气的画面之一。
稻谷脱粒是将稻穗中的稻谷与稻秆分离的关键步骤,既包含传统的辛劳,也逐渐融入了现代技术的便捷。
最常见的是使用“稻桶”
,农民手持割下的稻穗,用力往桶内侧的木板或铁条上拍打,利用冲击力使稻谷脱落;也有的首接将稻穗铺在晒场上,用牛或拖拉机牵引石碾来回碾压,再通过扬场(利用风力分离谷粒和秸秆碎屑)完成后续清理。
人工拍打时,需反复弯腰、挥臂,一天下来手臂酸痛、满身稻糠;扬场则要顶着烈日或寒风,精准判断风向,确保谷粒纯净,汗水混着灰尘黏在身上是常态。
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脱粒机己广泛应用。
割下的稻穗放入脱粒机,通过机器内部的滚筒、筛网等部件高速运转,快速分离稻谷与秸秆,效率大幅提升,减轻了农民的体力负担。
但在一些小块田或地形复杂的地方,传统方式仍在沿用,两种方式都承载着农民对颗粒归仓的重视。
无论是人工还是机械,脱粒的核心都是让辛劳种植的稻谷“脱胎”
,为后续的晾晒、储存打下基础,每一粒稻谷都凝聚着这一步骤的细致与汗水。
种棉花是个细致且耗时的活儿,从播种到收获要经历多个环节,每一步都离不开精心。
播种前先准备选地整地:棉花适合在疏松肥沃、排水好的土壤中生长,播种前要深耕土地,打碎土块,施足底肥(多为有机肥或复合肥),确保土壤肥力充足。
选种育苗需要根据当地气候选合适的品种,有的地方首接点播种子,有的则先在苗床育苗,待幼苗长到一定高度(通常3-4片真叶)再移栽到田里,育苗能提高成活率。
幼苗出土后,要及时拔掉弱苗、病苗,保留健壮的,保证植株间距合理(一般每亩留苗几千株,依品种而定),避免过密影响通风透光。
棉花耐旱但生长期需水量大,尤其在开花结铃期,要适时浇水;同时要根据生长阶段追肥,比如花期需多施氮肥,促进结铃。
棉花枝条生长旺盛,要及时打掉多余的侧枝、顶芽(打顶),控制株型,让养分集中供给结果枝,提高产量。
棉花易受蚜虫、红蜘蛛、棉铃虫等侵害,以及枯萎病、黄萎病等病害,需定期巡查,通过喷洒农药或生物防治(如释放天敌)及时防控。
从开花到棉铃成熟大约需要2-3个月,棉铃逐渐膨大、开裂,露出洁白的棉絮,就到了摘棉花的阶段。
整个过程从春到秋,农民要时刻关注天气和作物状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棉花从下往上逐渐成熟,通常第一批成熟的棉花称为头盆花,品质相对较差,绒短且颜色泛红。
中盆花是棉花的盛开期,此时采摘的棉花绒长、颜值高,是质量最好的部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