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搜旺小说】地址:https://www.souwangzhi.com
在司马昭看来,让群臣,或者说自己手下那帮亲信,联名写一封“劝退天子”
的奏章,应该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当王浑找裴秀商议此事,希望裴秀拿出一个“上天示警”
的方案时...
秋去冬来,鄱阳湖畔的风愈发凛冽。
莲塘里虽已不再是昔日荒村,然寒潮一至,草木凋零,湖面结起薄冰,炊烟也稀疏了几分。
袁熙每日清晨仍照例巡村,踏着霜雪查看沟渠是否冻裂、学堂门窗是否严实、医馆药炉可还温着。
他穿一件洗得发白的青布袍,脚蹬旧麻履,背微驼,眉宇间刻着疲惫,却始终不肯歇息。
那一夜写下“文明如种”
后,他便将《政典》合上,再未翻动。
他知道,书中的道理早已不在纸上,而在田埂上的脚印里,在孩童朗朗书声中,在老妪端来的一碗热粥里。
可就在这个冬天,一封急报自建康飞马而至??王衍病重,诏袁熙即刻回京述职,并入台省参议新政推行事宜。
消息传开,全屯震动。
百姓聚于破庙前,跪了一地,恳求朝廷收回成命。
李知微连夜执笔,代拟万民书:“我等愿共担赋税,只求留袁公一年。”
陈阿六更带二十壮丁赴县衙请愿,言若调走县令,他们宁可退田归山。
连邻近三乡的里正也联名上书,称“袁令在,则民心安;袁令去,则百业废”
。
袁熙闻之,彻夜难眠。
他非不知此召意义重大??王衍亲点之人,必是未来朝堂柱石。
但他亦深知,莲塘里尚有百户人家未通水渠,十二名学童因家贫辍学,医馆缺药甚多,织布坊技术未稳,一旦换官接手,此前心血恐付东流。
翌日清晨,他召集众人于学堂前。
天色灰蒙,寒风刺骨,数百人肃立无言。
“诸位父老,”
袁熙声音低沉,“我知你们舍不得我走,我也舍不得你们。
但朝廷有命,不可违逆。
我若抗旨,便是以私情坏法度,岂不辜负当初立誓时所言‘人心秩序’四字?”
人群骚动,有人啜泣。
“但我答应你们三件事。”
他抬手示意安静,“第一,我向朝廷举荐李知微接任屯长,主理工分册与信用制,若有不公,可直禀建康;第二,陈阿六率匠户继续修渠筑坝,所需铁器牛力,我临行前奏请拨给;第三,所有学童学费由官府全免,直至十五岁,且每年选三人送往太学旁听。”
他又从怀中取出一卷文书,乃是他亲手拟定的《莲塘里五年规划》:扩建水渠至十里,增办女子识字班,设疫病预警哨岗,建立互助粮仓以防饥荒,推广双季稻试种……每一条皆详尽标注预算、人力、时限。
“这不是梦话。”
他望着老妪,“这是我留给你们的契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